最新动态

说相声的,为何在江湖中称为“老合”

发布日期:2024-08-11 14:37    点击次数:150

自古有江湖,说相声的,就被江湖中人称为“老合”。

就好像读书人离不开字典一样,江湖人在过去的年代里也离不开“春典”。最早的江湖行话分南北两派,南方江湖行话叫“春”,北方叫“典”。“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两派之间没法沟通。后来经几辈江湖首领的努力,才将“南春”和“北典”统一起来,现在江湖行话统称为“春典”。

比如:砸窑——是踢场子的意思,春口——指说相声,“团春的”——说相声的,单春——指单口相声,对春——是指对口相声,疃柴——是指说评书,柳海轰儿的——这是指唱大鼓的,怯的——是指唱京韵大鼓,清的——梅花大鼓,正的——铁板儿大鼓,片子——这是专指演双簧,使扁家伙的——唱竹板书的,等等。

有些相声艺人骂人也用春典,比如“念攒儿”(缺心眼或傻子),“念招点”(瞎子),还有“空子”之类的(江湖上把那些不懂“春典”的人称为“空子”。)

据说“春典”里有上万句暗语,对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行当,也有“春典”暗语,比如:理发的——江湖术语叫“扫苗的”,(据说理发行业骂人喜欢说“月百中”,这就是春典,翻译过来是“二百五”的意思。)卖肥皂的——江湖术语叫“挑水滚子的”,卖刀子的——江湖术语叫“挑青子的”,修脚的——江湖术语叫“撇年子的”,贩卖人口的——江湖术语叫“老渣”,卖牙疼药的——江湖术语叫“挑柴吊汉的”。

对人的称呼也有“春典”暗语,比如:男子——江湖术语叫“孙食”,媳妇——江湖术语叫“果食”,父亲——江湖术语叫“老戗”,母亲——江湖术语叫“磨头”,祖父——江湖术语叫“戗儿的戗”,祖母——江湖术语叫“戗的磨头”。老太太——江湖术语叫“苍果”,大姑娘——江湖术语叫“尖斗”。做官的——江湖术语叫“冷子点”,大官儿——江湖术语叫“海翅子”。

和尚——江湖术语叫“治把”,道人——江湖术语叫“化把”,尼姑——江湖术语叫“念把’。真和尚——江湖术语叫“尖局治把”,假和尚——江湖术语叫“里腥治把”。真道人——江湖术语叫“尖局化把”,假道人——江湖术语叫“里腥化把”,真尼姑——江湖术语叫“尖局念把”,假尼姑——江湖术语叫“里腥念把”。

马志明在央视说春典

(马志明曾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来了一句“台下尽是瓢把儿跟翅子”,郭德纲在综艺节目上也整一句“顶不顶”和“磨蔓儿”之类的,如果放在旧社会,他们的师父看他们在外人面前“吊坎儿”一定会收拾他们的,因为江湖行业有规矩,春典是不能在外人面前显摆的。但现在没有人管这个,相声艺人们也就不管不顾了。)

咱们书归正传,在京、津、山东、河北一带,“春典”中管江湖人做的买卖称为“都是干这个的”,把凡是这样的生意人都叫“老合”。老合的范围是极其广大,其系统派别最为复杂,江湖上金、皮、彩、挂等门,与风、马、雁、雀四门,穷家门,骗术门等等的门户中的人都算老合。

“春典”只能在江湖同道中流传使用,只要是江湖艺人都可以坐下来盘道,比如某甲与某乙,原不相识,两个人在一处相见,谈起话来,只要彼此说:"咱们都是老合,以后得多亲近。"甲乙二人从此就能亲近。一旦“合”了,那么就是一家人,应当相互合作相互照顾。

比如马三立当年被逼着加入青帮,三爷不愿意,所以跟当时的搭档高寿亭离开天津来到济南。到济南后发现人生地不熟,也没场子可以去走穴,所以只好到集市去撂地。

马三立看见一个变戏法的观众围得特别多,所以就过去蹭热度,先是跟变戏法的道辛苦,然后开始说春典盘道。“我们哥俩从天津过来,是‘团春’的,这几天‘念啃’,您能否‘赏个穴’?”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两个是天津来的相声(团春)艺人,因为没饭吃(念啃)了,能不能借您的地儿做个演出(赏穴)。

这位变戏法的也是场面人,不但让了地儿给马三立,还跟他的观众宣传马三立,说这是天津来的大角儿,你们捧他就等于捧我,谢谢各位。

结果马三立高寿亭也不含糊,说了一场《卖挂票》,尺寸火候都恰到好处,包袱也全都响了,观众们都给打赏。两人越说越起劲,一直说到天黑。(此故事据《马三立传》)

那个年代的所谓“老合”,就是合作之合,而在相声同行里面,这种“合”更是走到了极致。

何谓“相声老合”,还有一种解释:“说相声、说评书的,是吃‘张口饭’的,意思就是一张口就得来饭。从字义上理解,‘合’字是由‘人’、‘一’、‘口’三个字组成的,就是说‘人’都是为了‘一’张‘口’。

关于“老合”,相声前辈老先生还进一步解释说:“一个‘合’字,也是结合,是合作的意思。相声界的‘老合’是一家、是‘一’个‘人’,因此,要团结,要讲义气。”

说到相声界讲义气最局气的,就是“搭桌”义演,比如某天某个相声艺人家里有了很大的困难,或者遇到了天灾人祸,于是同行就会组织义演,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你是“老合”,你就可以参加这次“搭桌”。而这场义演挣到的所有钱,都给家里有困难的艺人。最典型的就是解放前在天津,著名相声艺人戴少甫被恶霸袁文会毒打,郁郁而终之后,侯宝林先生表演完相声后,在舞台上给观众下跪,哭着为戴少甫募捐丧葬费。

这就是旧时代“合字”的相声艺人,虽然整体行业都贫穷,但大家都相互帮扶,有钱一起挣有苦一起吃。

如果说相声界是一个江湖,就有一些方方面面的恩怨不团结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以后,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与艺人接触多了,就发现了这些不团结的情况。有的是解放前的恩怨延续,有的则是解放后争名夺利造成的为了解决团结问题。老舍先生请了王亚平、张梦庚、吴晓铃、连阔如、曹宝禄、侯宝林和孙玉奎在北京东城八面糟的惠尔康鸭子楼吃便饭。

在吃饭的时候老舍说:“你们四位(四位演员)要带个头儿,把曲艺界的团结搞好,要团结得象兄弟们似的,曲艺事业才会有大发展。”

到了1951年1月19日,是相声改进小组一周年,老舍先生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发表在《北京新民报日刊》上,题名:《向相声小组道喜》。另一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名:《介绍相声改进小组》,这两篇文章都提到团结问题。

照他的话说:“我希望相声艺人们把团结的精神更加强,把团结范围更扩大,怎样团结自己,也怎样团结北京所有的曲艺界的朋友,使全曲艺界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似的,共同前进。”

这是老舍先生在69年前说的话,直到今天还有它的现实的意义。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相声演员,把合作变成了搅和,有些相声艺人更看重的是知名度和话题性,只要能够把自己炒红,吸引更多粉丝为自己买单,那么即使把所有同行都踩在脚下,那也义无反顾。

某处有江湖,江湖就存在,恩怨难免。艺术界的恩怨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相声界的恩怨似乎更为严重,这里面的原因主要由于相声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知名度高,关注度高,所以恩怨故事无形中就被放大。至于内部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相声这门艺术来自社会底层,早期为了混口饭吃,就不得不拉帮结派,圈地盘,拉关系,排挤外来,而这些恶习很多也都沿袭下来,从而造成相声圈的混乱和恩怨。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现在的相声界就像一碗老北京卤煮,里面儿什么都有:门派林立、大仙,大师,大侠,还有大厨!就是没有大师!拜师,认干爹盛!混到岁数都成大师了!团结不团结已不重要。不是只有相声界勾心斗角,而是只有相声界中有某些人把勾心斗角的事拿出来说。

好多观众都觉得相声界这十几年来争斗新闻颇多,主流与非主流,舞台与剧场,团体与团体,说句主观思想严重的话,相声界那么多的恩怨都是内部自己人闹的!

照此下去,假如有一天,相声社团火拼,相声演员互踩,创作资源慢慢枯竭,鹿死谁手还真不知道,相声这个行业真的会面临生死抉择。

一个行业要长久发展,需要的是团结,是同行一起努力出作品,维系住整个系统的根基。而不是骂大街泼脏水,用生意口给粉丝洗脑,用相声炒作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