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杏宇开户

31岁获诺奖,和杨振宁老死不相往来,物理泰斗李政道一生到底有多传奇?

发布日期:2024-08-11 13:53    点击次数:150

文 | 米粒妈

物理泰斗李政道先生去世了。

我问了公司里零零后的同事,大家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了……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同事,倒是知道这个名字,但他到底有哪些成就,却讲不清楚。

李政道31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培养出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半壁江山。

当了60年教授,87岁还在发论文。

可根本没有人能想到,在物理学界有如此大成就和影响力的他,踏上科研的道路,比坎坷不断的山路还难走。

除此之外,他和备受尊敬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是从好友到决裂,老死不相往来。

但在物理光环背后,看起来性情刚烈的他,对妻儿却温情满满。

当你了解后就会知道,李政道的多面人生,本就是一种传奇。

战火连天之中

求学之心未停

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小时候他就喜欢物理和数学,4岁就会心算加减法了。

这种水平,被说是一个天才儿童也不过分。

可生于战争年代,很多人生存尚且无法保证,求学之路又怎能一帆风顺?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校园遭日军轰炸,李政道只能回家。

为了生存,李家决定迁入租界避难,那时李政道以为,进入租界学习就会变得顺利。

他也跳过了小学课程,直接进入初中。

这两年的初中生活还算是平静,可刚上高中,日军又侵入租界,占领了学校。

没办法,李政道只能逃难到浙江,在一个临时中学借读高二。

刚读三个月,临时中学也解散了,他只能离开浙江,跑到了江西,在一个临时办学的高中入学了。

这种辗转的流亡途中,普通人可能每天只会担心吃什么、住在哪,甚至发愁能不能活得下去。

可十几岁的李政道脑子里只有一件事儿——学习。

正因如此,他虽然只读过一个学期的高二,但因为知识已经掌握,所以直接进入了高三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因为经济拮据,他也没有闲下来,而是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这样混乱的环境和颠簸的际遇,换别人可能早就无心念书了,对他的学业却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他还因为学业优秀被聘为低年级的物理和数学代课老师,直到完成高三的课程。

任谁看了不得说一句,这个人的心性也太坚定了。

正是因为这种坚定,他当年就考上了浙江大学的机电系,开学前,他又在物理系教授的建议下改读了物理系。

这一改,命运的齿轮也正式开始转动。

入学后,李政道对物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学校专为大四年级开设了一门课,刚大一的李政道每一节课都会去听,不仅听得懂,还备受启发。

可好日子还没过几天,战火纷飞之下,学生们的思想也进一步觉醒。

李政道受到投笔从戎的影响,也想报效祖国,只是中途受伤,不得不放弃。

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他来到了昆明西南联大读物理系的大二。

咱们都知道,西南联大在历史上出了很多优秀的人物,那个时期的学习,自然也让李政道实现了飞快的进步。

后来民国政府想要研制原子弹,公派一批学生去美国学习,李政道就是其中之一。

但问题是,受社会动荡的影响,李政道根本没有获得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本科任一毕业文凭。

因此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他只能当非正式学生。

要不怎么说,金子的光芒永远不会被遮盖。

因为量子力学考试成绩突出,授课老师直接把李政道推荐给了诺奖得主恩利克·费米。

有分量的人说话就是好使,在恩利克的帮助下,李政道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研究生。

在那之后,他更加努力地研究课题,又因为成绩第一,不仅被免学费,还被芝加哥大学授予每年1500美元的奖学金。

要知道那可是20世纪50年代呀,1500美金的含金量,不用米粒妈多说了吧。

就这样,李政道终于可以安心搞学术。

顺利读完博士,他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天分也彻底展现。

30岁时,他就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创下该校创建200余年来最年轻教授的纪录。

但他没想到,那时的自己距离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一步之遥了。

是非无人知晓

大义一直在心

提起李政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就绕不过去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其实说起来,杨振宁也算是李政道的学长。

共同出身于西南联大,又都曾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两人自然也成为了朋友。

其实李政道博士刚毕业时,就跟杨振宁有过合作,那时两人合作的论文水平有多高呢?

这么说吧,论文一发表就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重视,爱因斯坦还邀请两人一起讨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是不是有一种跨时代的感觉?

这时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亲密,以至于两个家庭都常常在一起聚会聊天。

然而,细小的矛盾早已在两人相处的时候埋下。

其实冲突的起点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两篇论文的署名顺序。

学术论文讲究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有点类似于现在演员争夺的番位,谁排在前面说明谁贡献大。

但是联合研究,就是贡献相同的意思。

按照国际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该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所以就是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可杨振宁提出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是自己年长。

这就让李政道很不满意,但还是妥协了一篇论文。

不过李政道也再不愿意和杨振宁合作,于是去往了哥伦比亚大学。

可没过多久,李政道对杨振宁发表的一篇论文的观点产生了质疑,并且在杨振宁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与他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杨振宁被说服了,两人再次走到了一起。

在和好的短短几年里,他们共同发表了32篇论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也在此期间产生。

之前因为论文的署名都能差点决裂,你想也知道,诺贝尔奖这种大事上谁也不愿落后。

李政道觉得是自己先找到突破口的,重要论文的署名也是自己在前,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理所当然。

杨振宁却认为,成果研发的重要节点上,是他推翻了李政道的一个观点,要不然就没有这个成果,功劳当然自己最大。

结果两人又是闹署名问题,又是争夺领奖谁走在前面。

最后还是李政道在妻子的劝说下让步了,因为实在不想让中国人被世界笑话。

诺奖之后,媒体报道他们科研成果的故事,文章里,杨振宁又开始纠结谁的名字在前。

李政道这下再也不愿忍受,决定今后永不再合作。

他直接向当时的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递交了辞呈,没错,就是那个你知道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对于两个在物理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奥本海默对两个人给出了精准的建议:

李政道不要再做高能物理了,杨振宁赶紧去看精神医生。

换句话说,你俩都有病。

后来,两个人在公开场合都说决裂是遗憾,又不约而同地认为错的是对方。

哪怕是在报效祖国上面,也必须要唱反调。

李政道认为中国应该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就提出大力发展应用科学。

李政道说中国应该建设一个高能加速器,杨振宁立刻说目前不需要。

他们之间的是非,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是热爱祖国的那颗心,却红的很一致。

上世纪70年代,李政道曾和妻子一起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为研究生讲课时,发现有太多学生成绩好又好学。

因为爱才,也想帮国家培养人才,所以他独创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组织美国著名大学在中国联合招考研究生。

他的这一项目,不仅让很多学子有了看世界的机会,还为中国培养出了很多青年物理学家。

在那个还没有电子邮件的年代,李政道亲自为每一个学生手写申请信,寄送给各大美国院校。

而且每一封信后面,他都会仔细整理好学生的全面材料,成绩单、面试结论、履历等一切能体现水平的材料。

有诺奖得主背书,学生们的申请成功率又怎么能不高。

短短10年,他就帮助祖国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

而那些出国留学的学生,后来几乎成为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半壁江山。

除此之外,在那个科技水平不足的年代,咱们国家用的很多重要物理实验机器,也是在他的推进下,才能和美国合作的。

毫不夸张地说,李政道推动了咱们国家的物理事业发展,为中国的科技水平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夫妻恩爱在中

子女教育优秀

在个人经历和成就之外,米粒妈觉得,他的婚姻和家庭故事,也充满了不一般的传奇色彩。

说起他的妻子,这里面还有一段狗血的故事。

还记得之前提到,李政道因为学习优秀获得了1500美金的奖学金吗?

拿了奖学金之后,李政道彻底变成了一个“有钱人”,于是他买了一辆车,想让出行和游玩变得更加方便。

不过,这下他也成为了好友之间的免费司机。

那时,好朋友凌宁想撮合李政道和表妹南希,就让他开车去接来游玩的表妹和闺蜜秦惠䇹。

谁能想到,李政道居然对秦惠䇹一见钟情了。

可南希初见李政道,就对他很有好感。

说实话,看着这张脸米粒妈觉得有好感也并不奇怪。

不过南希着实有些神经大条,根本没发现李政道对闺蜜有意思,还大大咧咧地拉着两个人到处游玩。

后来李政道给秦惠䇹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情书,那时秦惠䇹也担心好朋友无法接受,所以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

但后来秦惠䇹生病住院,是李政道在旁边衣不解带地一直照顾。

异国他乡的温暖总是格外珍贵,秦惠䇹这才答应两人的恋爱。

南希一知道这个消息大受打击,米粒妈觉得可能不仅仅是喜欢对象的恋爱,还可能有被闺蜜背叛的痛苦吧。

激动之下,南希直接吞药自杀。

不过好在,南希被抢救了回来。

之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爱情,成为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动物学教授。

这么看起来,也算是个恋爱脑变身大女主的励志故事。

而李政道和秦惠䇹这边呢,也一直是恩爱非常。

一拿到博士学位,李政道就和秦惠䇹举办了婚礼。

秦惠䇹知道自己的丈夫在物理上是个天才,于是自己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大部分责任,让李政道能够全心投入科研。

结婚几十年来,两人的故事鲜有报道。

但是米粒妈发现,当秦惠䇹老年确诊肺癌时,李政道立刻放下了所有工作。

陪着妻子四处求医,像定情那次一样,在医院寸步不离的照顾她,哪怕自己累到极点,也是在旁边轻轻地打个盹儿。

他向上天祈求了无数次,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够被治愈,但奇迹并没有发生。

秦惠䇹离开前,感念两人一生的爱情,也嘱咐李政道,一定不要忽略女学生的培养。

妻子去世后,李政道遵照了妻子的意愿,设置“䇹政基金”,每年的优秀学生中都必须选拔一半的女学生。

对妻子用情至深,对两个儿子,李政道也从没有缺席过他们的成长。

孩子小时候,哪怕每天再忙,也至少陪孩子玩半个小时,给孩子讲讲《水浒传》或者《三国演义》。

遇上假期,更是必须和孩子一起玩上大半天。

你看,千万别相信男人说的没时间,诺奖得主科研那么忙,还能参与育儿呢。

意识到大儿子在数学上没有天分,他也没有强求。

得知大儿子想学习社会科学,他就帮忙联系学校,给出方向建议,现在大儿子也成为了有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 。

小儿子对理科有兴趣,李政道就顺水推舟,后来小儿子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化学教授。

虽然自己成就很高,但是李政道从没让孩子顶着“诺奖得主之子”的压力成长。

他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但从不期待他们也必须达到怎样的高度。

反而一直要求孩子做学问要真心,不能只盯着钱。

20世纪70年代,刚开始他每年为了联合培养中国的学生,都要自费10万美金。后来,他还把自己在上海的一栋小洋楼也捐给了国家。

李政道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最初的坚持:做学问,贡献也是有目共睹。

对家庭他,把自己的爱和都留给了妻儿。

他值得尊敬,绝不仅限于在物理中的成就,更有为人中的温暖大义。